講題 終身學習系列講座11月份--人的腦子是做什麼用的?
講者 王道還(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)
兹把一些重點收錄一下:
從人類自然史說明人的地位,並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人腦的構造,以及「腦子」與「智慧」間的關係。他認為,因為「火」的發現及禦寒技術的發明,人類能夠克服各種環境,因此能在世界各地生存。另外,人類社會的競爭,也讓人類能遍佈全球發展。
「人腦相較於其他哺乳類的大腦,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差異,但人的腦子有較深的腦溝。」王道還從知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談起,病理學家解剖愛因斯坦的腦,重量只有1230公克,相對一般人1300-1400公克較小,但和其他同年齡的大腦相比,老化情形並不顯著。
1999年加拿大漢密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維特森博士(Sandra Witelson)也研究愛因斯坦大腦,發現愛因斯坦大腦側腦裂並不明顯,特別是左半球,因此頂葉下段皮質中的神經元易於相互聯繫。
與其他生物的演變發展比較,王道還指出,人腦最獨特之處就是具語言功能,讓人類能夠「說話」。不同於其他哺乳類生物,人類要學習很多的符號及符號間的關係,並與生存的世界對應,如此便可發展抽象思維,進一步發展科學和藝術等知識
「人的腦子是個語言器官,整個大腦表面幾乎每個地方都直接間接與語言有關係。」王道還指出,人類將學習記號的能力轉換成學習符號的能力需要大量的腦力,他們必須掌握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係,並懂得符號與世界的對應,才能利用符號說話,與智慧無關。
王道還感嘆,每個社會都在實驗腦子的用途,但絕大多數社會都沒有找到開發腦力的法門,「教育是開發腦力的唯一途徑。」他認為,人類必須發展教育等傳遞經驗、智慧的機制,但他也強調,模仿力比創造力更重要,因此教育的目標在於教導學生辨認值得模仿的事物,也就是培養鑑賞力或品味。至於創造力則要透過模仿互相學習,進而累積整體的知識力量,不斷累積前人智慧和技能,就能帶動人類社會的存續。
其間有兩個重點指出:「教育是開發腦力的唯一途徑。」、「模仿力比創造力更重要。」……而我認為「教育=學習=模仿」的字義相似關係,似乎可以用『學習』一詞來貫連兩個重點的核心意義,如果套換上前兩句中的用詞,在意義上可以更直接的體會出來了。
講演內容也不斷強調科學精神的邏輯驗證,對於胡說八道的假學說謬誤看法,絕對不能接受,並應給予批判。這對於我們在推廣心智圖法上的原則相同,絕不認同一般業者對心智能力偽造吹虛的作法。我們更加肯定地堅信「終身學習才是開發心智能力唯一方法」的說法,一直列入我們講授的重點之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