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作了一比方來說明和國外教育觀念的不同。
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程度是由下往上爬。
台灣的作法是「由頂端把學生吸上來,上不來的就放棄」。
策略:利用「競爭」,要求學生用功爭取好成績。
導致:「考試領導教學」和「能力分班」。
環境:優等班的學生很好教;劣等班的學生教不好。
惡果:老師挑好學生來教很有成就,差的學生教不好也不是自己的責任。
好學生變得愈好是理所當然;放牛班學生變得愈壞也是理所當然的!?
國外的作法是「由下方往上推,不放棄任何一個」。
策略:利用「輔導」,把落後的學生送去加強學習。
導致:「多元化的課程設計」和「興趣能力的強化」
環境:所有學生都有他的強項發展,也有弱項補救措施。
結果:基本教育充分十足、適才發展也各取所需。
台灣的教師並非無能,只是倍感無奈,
因為體制環境的限制與壓力,有的是無力撼動的。
很有道理的說法,不是嗎?